为了每个学生写端正“人”字
——《百部文化名著导读》序
前些日子得知一位学界的资深教授在招收博士研究生的面试时采用了一个新的做法:请应试者提供三张书单,一张是阅读过的所学专业书目,第二张是阅读过的与本专业有关的非专业书目,第三张是阅读过的与本专业无直接关系的书目,然后这位教授从三张书单中各择一、二本书籍提问应试者,看其知识储备的宽厚度,专业理论素养的深度,对大千世界认知水平的高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悟性,从而判断“孺子可教否”。对此,我深表敬佩。这个做法不仅针对时下学生中的浮躁之气:连做学问都乐此不疲于“拉网小调”——在电脑上从互联网里搜素资料,稍加修改粘贴成文,而淡于读书人传统的也是珍贵的阅读原著、攻读经典的习惯。这个做法还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不管哪个阶段、哪一层次的教育,都是在教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教学生写端正一个“人”字。所以在大学就读的学生不仅要阅读关于“做学问”的本专业书籍,也要阅读关于“做事”的与本专业有关的非专业书籍,还要阅读关于“做人”的与本专业无直接关系的书籍。
浙江科技学院社科部的教师们在学校教务处领导支持下编写了《百部文化名著导读》,显然在教育思想上与这位让应试者开书单的教授是共鸣的,是顺应我国高等教育界方兴未艾的文化素质教育趋势的。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而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在改进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涉及到文化素质教育,而当时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为代表的教育家们引入瞩目的明确提出必须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更为可贵的是在各自的大学里身体力行地投入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1995年国家教委鉴于部分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大量的实践,以及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正式地积极慎重地开始在52所高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成立了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调组,并先后召开了多次专题研讨会、报告会与经验交流会,各试点高校做了大量工作,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探索,取得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在高校与全社会引起普遍反响。1998年国家教育部就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正式行文,适时地系统地提出实施要求。这就意味着在深化试点的同时,推广到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随着世纪更替,我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新的发展中,从大学的领导者到教师学生,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强烈意识到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将有利于改变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薄弱的状态,校正大学生培养中重技术轻人文,重做事轻做人的教育目标,真正确立以人为本,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成为完全的人,从而,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全面素质教育提高的切入点。有志于此的师生努力地在实践中探索着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律,逐步形成了“三个提高”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目标: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和提高大学文化品位。特别是通过总结经验不断明确文化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以及实施方法途径。尽管各校的实践都具有不同学校的传统与学科的特点,但是开好文化素质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提供学生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教学参考书,引导学生广泛有效阅读人文类书籍是基本做法。
近些年来一些名校有志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学者谨慎地积极地在尝试编写有关教材读物,他们的做法共同之处是荟萃古今中外的人文社科经典与美文,将人类文明的思想精华都观照过来,尽可能构建一个“人文思想的宽银幕”,引导学生在这里接受人类在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漫漫长途中创造和积累的能力和成果。浙江科技学院社科部的年轻教师们以年轻人所拥有的敏锐与朝气也着手编辑了《百部文化名著导读》。这部书稿有明显的三个特点:
第一,着眼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全面需要而精选了百部名著。大学生在经历了普通教育的童年与少年时期之后,进入了成人成才的青年阶段。作为一个渴望并且在学习着独立的青年人。必然有意无意地在人生道路上思索许多许多问题,归纳起来无非是有关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问题。编撰者所选著作基本上都是阐述上述人之为人的四类基本问题的经典之作。
第二,在“导读”上精心安排。编撰者非常了解当今大学生在阅读上积极的选择性,以及阅读习惯,对每部名著的阅读要素作了统一的较全面的又是十分简洁的介绍,包括作者小传、文本精粹、阅读指导、名家点评、相关分析、参考版本等六部分组成,客观而全面地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名著。由此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以及提示学生正确理解原著的路径。这就是导读的作用。
第三,通过名著引导学生去了解名家。名著是名家集其丰富的社会实践或科学实验,潜心求索而提炼升华的系统理论成果。名著不仅反映了名家在探索主客观世界规律上的学术成就,而且也体现了名家的生活态度、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让学生通过名著导读,了解名家是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对于引导每个学生写端正一个“人”字是极为有利的。
熬了个夜,起了个早,细细读完了《困境给我力量》这部书稿。根深蒂固的社会责任心使我不能不把我的感动、感悟最简洁地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分享。
这本书是以17位杭州长河中学宏志班2004级毕业生的口述记录整理而成的,娓娓道出了这些品学兼优的大学新生各自的家庭境遇、成长经历,以及相伴而生的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朴素认识和独到理解。他们共同的心声是“困境给我力量”。这句话并不深奥,然而以他们不满20岁的人生阅历悟出这个道理却让人感到有些沉重,有些厚重。人生的花季本不应该承受这样的生命之重,然而同时,这句话于他们却因凝练了童年、少年时期的全部经历与感受而显得厚重。我时常告诫学生:只有自己的经历才是你所拥有的真正的人生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孩子所拥有的人生财富比同龄人要沉重与厚重。
这本书值得家境暂且贫困的学生阅读。自从出现“贫困生”这个词以来,我就一直竭力表示这个词不准确、不合理。学生是没有独立经济地位的人群,因而学生本身并没有经济上的贫富之分。如果说,学生有贫富之分,那么,只有知识的贫富和精神的贫富之分。他们在经济上都还要依靠家庭,困此只有家庭的贫富之分。所谓“贫困生”,准确地应表述为“家境暂且贫困的学生”。这里明确了两层含义:这些学生是家庭贫困,不是自身贫困,他们作为学生与别的学生一样,经济上都是一无所有的,而所有的只是家庭的,因此,他们在社会上在人格上和别的学生是平等的;而且家庭的贫困有各种原因所致,也不是永远不可改变的。因此,不必因为家庭暂且贫困就感觉矮人一头,相反,家庭的贫困并不能妨碍、阻止你成为知识与精神的富有者,而家庭富有也并不一定必然帮助你成为知识与精神的富有者。对一个成长中的最终要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的青少年而言,追求知识和精神的富有是成长成才的至要。甚至,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家境的贫困并没有压垮这些孩子,是因为他们比别的孩子更早地在体味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更早地在用心思考人生的最基本的问题,更早地在自觉接受生活的磨练,用一点一滴的知识、用勤奋的学习、用他们感受到的人间真情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从而更早地开发自己潜在的能力。他们就是这样从困境中汲取力量的。
这本书值得成长中的青少年和他们的家长阅读。17位孩子克服了许多困难,中学毕业并考取了大学。这是成才之路上的关键一跃,是一种成长中的成功。虽然这17位孩子个人境遇、经历有所不同,但仔细琢磨他们各自口述的经历,可以悟到他们成长遵循着共同的规律,至少有以下三点。其一,理想是成长中引路的明灯。人生就象河流,有了追求才有奔腾,而可实现的追求目标就是人生理想。这些孩子从小的贫困家境非但没有使他们消沉,反而激发了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的朴素的愿望,在逐渐的长大懂事的过程中,朴素的愿望升华为人生理想。心中有了引路的明灯,就能忍受生活的磨难,并将磨难转变为滋润心灵的营养,转变为克服困难的力量。其二,责任心是成长的不竭动力。有位教育家曾经表述过三环交叉的“天才”概念:天才是三个要素环交叉而成的,即责任心、想象力和智力中等以上。责任心不仅对杰出人才为社会作出杰出成就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每个人的成长成才都是至关重要的。实践反复证明,包括责任心,想象力等要素的人的情商比之智商对一个人潜能的开发更有价值。这17位孩子的成长又一次作出佑证。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家长过多关注的是孩子智商的开发,严重忽视的是情商的培养。这17位孩子因为家境贫困,小小年纪不得不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在尽责任中逐渐培养了责任心。同时,家境使他们倍加珍惜来自亲人、师长同学和社会各方的亲情与关爱,而且他们自然而然地将亲情关爱转变为自己对亲人、对师长同学、对社会的知恩图报的情感与心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这种情感心理又升华为对亲人、对师长同学、对社会的责任心。强烈的责任心充分开发着他们的潜能,什么,困难都挡不住他们成长的脚步。“高源女孩’’蒋佳妮在诉说她选择合肥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时由衷地流露出她坚定而清醒的社会责任心:“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应该只有GTP或者国家科技水平衡量,而应该以弱势群体得到了怎样的关怀作为考评指标,我们国家这方面还有许多路要走。”她就是决心在这条路上探索行走。其三,勤奋刻苦是成长的必要条件。这17位孩子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特别能吃苦,生活上简朴吃苦,学习上勤奋吃苦,把精力都集中到接受生活的磨砺与克服学习的困难。勤能补拙,苦尽甘来。他们在勤奋刻苦中弥补了学习基础的欠缺,品尝了收获的甘甜。家长和学校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也不断扶植了他们的勤奋刻苦。“严是爱,宽是害”,对家长与教育者而言又何尝不是经验之谈。我想,这17位孩子的成长过程给我们的启示庭的孩子;无论对穷爸爸穷妈妈,还是对富爸爸富妈妈,都具有同样的规律性的启示。我们无法想象,缺乏理想追求,缺乏责任心,不勤奋刻苦的孩子会健康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实践也从来没有提供过这样的事例。
这本书值得老师与教育工作者阅读。孩子们的真情叙述让我们感受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更崇高的职业。大概由于家境贫困,这17位孩子从小更多地得到了学校教师的关心与爱护,而孩子们也更在乎学校教师对他们的一言一语,甚至一视一瞥。往往来自教师一句话的点拨,一个动作的抚爱,一个目光的鼓励,使一个幼稚的心灵开窍,使一个脆弱的心灵坚强,使一个迷茫的心灵清醒。教师在致力于学生教育成长过程中潜心地传承着人类几千年文明创造的知识、理论和精神。学生的成长总是使教师的自豪感责任感,甚至神圣感油然而生。教师的工作关系每个家庭的未来,关系整个民族的未来。教师的奉献并不显赫一时,但永远存在,在每个学生的人生路途中,在每个学生一生的回忆中。如果每位学生在学校都能得到象这17位学生从教师中得到的那么多,那么好,每个家庭的未来,我们民族的未来一定会更有希望!
请允许我以上述感动与感悟表达我对杭州长河中学校长老师,尤其是宏志班老师的崇高的敬意;表述我对此书的作者、编辑的真挚的谢意;还请允许我以母亲的身份和教师的资格祝福书中的17位同学,祝福宏志班的每位同学,你们讫今为止付出的努力只是为漫长的人生道路所作的必要的准备,而真正的人生之路还有待你们上下求索,祝福你们以不懈的追求一步一个脚印地达到人生最高境界——为社会为人类有所作为。
以上文字权作并不规范的“序”。我只希望能引起共识与共鸣,有更多的人关心需要帮助的孩子,有更多的人真心投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