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育的感悟
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大学,便拥有了许多老师,但并不是每一位都会给你留下持久而深刻的印象和影响,而曹文趣老师在语文课上吟诵诗词时抑扬顿挫的偶尔带出江西乡音的普通话,规整的板书汉字中那极其舒展的一捺,讲解课文时自得其乐的几乎陶醉的神态,作文本上很是性情的点评……
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十五六年之久,却依然声声绕耳、历历在目。对曹老师在文革劫难申以沉默的倔犟所体现出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执著与反抗,随着我年龄阅历的增长而增加了理解与敬重。
在当学生的岁月里,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不知读过多少课本,也不知学过多少知识,回想起来,出校门之后的岁月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语文课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只要你开口说话表达,只要你提笔写字作文,甚至在键盘上点击输入文字。
所以,当曹文趣老师嘱我为他的有关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文集作序时,我虽则诚惶诚恐,——因为曹老师对我而言,永远定格在师长的尊位上,而我在曹老师面前也永远定格在杭州第一中学一个好学生的位置上,学生怎么可以给老师的文集作序呢?然而,似乎也无法拒绝,好学生怎么可以拒绝老师的命题作文呢?况且,我一直很喜欢作文:抛开所有的烦杂,静静的坐在写字台前,轻轻地铺开稿纸,稳稳的拿起笔,那是任思想流淌,任想象飞翔的充实而舒展的时光。无疑,这是学校的语文教育留给我的。
其实,语文教育留给我们的岂止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母语的语言和文字,岂止是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对教育,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思想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引用过一位天才教育家的观点来表达他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1936年10月15日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这就是说,真正的教育应该留给人的是忘不了的,即已经内化为自身素质的有机组成成分的知识、观念、能力、性格、气质和品质。而语文教育留给我们的恰恰是那种“留下的”精华,那种能沉淀为人的内在品格的不属于记忆和遗忘范围的精华,那就是语文教育所给予的祖国的语言文字及文学文化中所包含的民族的尊严、文化的血脉、人类的良知和理想的光芒。
我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的感知到,人类社会正在迅速的,而且是不可抗拒的从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转为全面追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从而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新阶段。随着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人类的目光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乃至征服自然,转向认识人类自身以及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由此,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类的命运与前途、人类不同群体的相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这些人类产生发展中的最基本的问题,在人类开始运用科学技术从基因层面认识自己的生命之谜的时候,又一次成为人类共同的困难和和重新认识的共同话题。因此,有识之士们强调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张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汇融合。教育对此的反应则是形成一种共识与新的趋势:在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和“学会做事”的同时,更要“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处”。这便构成了当代与未来教育支撑起人的素质的四根支柱。如果稍微形而上学地把cc学会认知”和“学会做事”视为培养人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那么,“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处”则是养成人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仔细想想,这四根支柱,那一根离得了语文教育这块基石?!
处在这样的社会转折期,我们强烈感受到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包括学前和家庭教育,无意中背离人的价值而过早过份的注重“成材”教育(不是“成才”教育),片面的狭隘的把“成才”屈解为“成材”一一成为掌握专门知识技能和实现父母意志的工具材料,而忽视延误了“成人”教育——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现代人的教育。难怪有的学者批评我们的教育是“半人教育”。难怪大学的老先生们痛心疾首地指出相当部分大学生是“大学的人,中学的文,小学的字”,缺乏基本语言文字素养。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影响到今天的大学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否培养出大批的具有人文精神的自然科学家和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社会科学家。传统文化中孔老夫子说到“君子不器”,虽然不能简单的再表述为“器不君子”,然而只有狭窄的专业知识技能的人,缺乏广博的知识和文化底蕴的人,缺乏对人的价值的尊重的人,缺乏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社会责任心的人,绝对成不了“君子”意义上的“大家”。人文素质要求从小培养,其中语文教育显得更为基础。正因为如此,五年前以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授为代表的教育家们发起的在大学强化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不仅得到国家教育部周远清副部长的全力支持,而且得到了全国高校的广泛响应。上下形成的共识是中国大学的素质教育要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口,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为主要内容。杨叔子先生明确要求他的机械制造专业的博士生必须熟读孔子的<<论语>>。尽管有的大学专业教师对此有点缺乏理解,但对杨叔子先生身体力行倡导传统文化教育则无不交口称赞;对杨叔子先生亲自出任华中理工大学诗社社长,并经常“有诗酬岁月”深表敬佩。
时下,“素质教育”成了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乃至老百姓评价教育界最常用、甚至最泛用的一个词。然而,素质教育实在是一种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的教育思想的转变,以及相应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途径、教育方式的构建和完善。其实质是开发自然和历史赋予人的潜能,倡导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培养。而语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承载了更多的艰难和更多的希望。正是无数在语文教育的原野沃土上默默耕耘的语文教师,以责任心和使命感,甚至是以人生追求在承担语文教育的基础工作,并不停地探索其深刻的人文内涵,不停顿的改革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式与生动的教材。他们以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历着这种艰难与实现着这种希望。他们在一茬又一茬,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面前把语文教育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传授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知识;培养运用语言文字和感悟文化精神的能力:启迪良知,陶冶情操,积蓄文化底蕴,培养人文素质。而曹老师这本文集正是他毕生致力于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心血的结晶。
离开母校三十多年,有时感到遗憾的是没有能够如当年母校老师期望的那样,在语言文学上有所建树,反而“用进废退”。这篇命题作文可能都不如中学时任何一篇作文,只能是一篇不成规矩的随笔,作为我对语文教育的一点感悟,以回报我.所敬重的曹文趣老师,回报我的母校。